孩子叛逆唱反調怎么破?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孩子叛逆,是家長最頭疼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其實,家長不明白的是,所有的叛逆都表示著孩子在長大。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叛逆行為,如果家長能夠理解這些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需求,也許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近日,一部于謙主演的電影《老師·好》成為了票房中的黑馬,在這部影片的最后,一眾叛逆的“問題兒童”成材、成功:
“小混混”變成了積極陽光的有志青年;
抽煙喝酒打架的男同學,成為了善良勇敢正能量滿滿的好學生;
“武俠迷”放下手中的小說,多年后走上了講臺拿起了教科書……
其實,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并不只是到了中學時期才開始叛逆,而是有三個不同的叛逆期。于謙在他的電影中固然很成功,但各位家長和老師,如果從小就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做好不同的應對,或許更能事半功倍 。
那么,您知道孩子的叛逆期何時到來嗎?叛逆期都會有哪些表現?父母又該如何去做?今天,人民醬就來帶您掌握、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
“Terrible Two”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叛逆期都是長大后才出現的,實則不然,大多數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其實在2-3歲的時候就已經悄然發生了。細想一下,是不是從2歲以后那個言聽必從的寶寶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脾氣呢?是不是家長不讓干什么寶寶都對著干?是不是脾氣變得煩躁,一言不合就哭鬧?其實這是一種正?,F象。這是寶寶從幼兒到兒童的一個脫變。
大多數家長聽到這個情況都會頭疼吧,兩三歲的孩子,怎么管呀。打?舍不得。罵?聽不懂。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最重要的,人生的第一次蛻變是需要父母付出極大的愛心與耐心的。
家長應該怎樣做才是最好的辦法呢?
第一:鼓勵,鼓勵孩子的自我選擇,鼓勵自我選擇意識,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做。
比如穿衣服啊,對好奇空間的探索啊等等。如果條件允許,完全可以在能力范圍帶著寶寶進行友鄰之間或者親戚之間的探視。不要一味的限制寶寶的自主能力,可以適當的讓寶寶自己嘗試穿衣服,自己走到鄰居家或者安全空間內的自由行動。
第二:引導,引導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兩三歲的孩子以扔玩具、打滾、壞媽媽、壞爸爸等語言攻擊方式表達自己的不稱心。此時的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孩子,應該讓寶寶明白這些動作語言是為了表達“我生氣了”的意思。教會孩子分辨什么是開心,什么是生氣,什么是喜歡等等。而不是用一些不正確的方式進行表達。
第三:對于孩子有目的的哭鬧堅決予以漠視。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以為大哭大鬧就會得到未能被滿足的愿望,比如要玩具,要零食、要出去玩等等。這時候的家長要做的就是狠心,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有些家長往往是經不住孩子的嚎啕大哭,滿足了孩子需求。這樣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個循環,要東西不給,只要得不到東西就哭。久而久之會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
“準大人期”
第二次叛逆期也比大多數家長預期的要來的早一些,一般7—9歲,是孩子從兒童到少年的過渡期。這也是一個叛逆期比較集中的年齡。
這個時期的孩子逆反心理表現尤為突出。因為進入學校學習了一定的知識。孩子大都認為自己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急于表現出自我的一面,對家長的建議想方設法的予以辯駁。主要表現有迷戀看電視,無節制的玩游戲,不喜歡做作業,喜歡挑食、偷懶、有機會就跑出去玩、跟家長對著干等等。
而這時候的父母大都已經過而立之年,家長的心智比起年輕時成熟了許多,應對起來相對比較容易一些,也各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偨Y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孩子,遇事多和孩子商量。
遇到一些事多講民主,不妨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用細心、耐心、愛心和一些聰慧的技巧陪伴孩子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第二:適當的釋放孩子的天性。
我們可以帶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給孩子適當的自由,讓孩子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7-9歲往往是孩子心性邁向平穩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過度干涉,要么孩子可能會偷偷把自己鎖進房間里,或者會跟父母唱反調,再或者直接不搭理你,這些處理方式,都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第三: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這時期的孩子剛開始接觸到自己比較多的感興趣的事情。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可以給與鼓勵支持的態度。如果孩子因為過度沉迷于興趣愛好影響到了學習,應該及時的予以糾正,平時與孩子多探討學習中的一些問題。比如一道題目,一篇作文。以引導的方式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
“青春期”
提起青春期,恐怕最是讓家長感到苦惱的。12-15歲從青春期一開始,標志著孩子開始脫變為少年了。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性情很有可能會大變,變化的讓許多家長都措手不及。青春期叛逆的另外一特點就是持續時間長,有些人甚至到了20多歲相對成熟后,才能從叛逆的角色中走出來。
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后,父母發現孩子變得叛逆了起來,這讓父母十分擔心,也讓整個家庭失去了歡聲笑語,孩子的青春期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日后的人生軌跡十分重要,在這個階段里,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導師應該擁有一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這個時候父母的強行管教,不僅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首先: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不要采取暴力語言進行教育。
應該少說“不行”多說“我認為”,青春期的孩子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和父母反著干,因此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少對孩子說“不”,而是應該先贊同孩子的觀點,再用“我認為”來論證自己觀點。
其次: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尊重孩子。
在現代育人觀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嚴重缺乏。這源于很多家長總把已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仍當幾歲的小孩子來看待。
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們多參與一些家庭事務的商量和決策,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見,會讓孩子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的。
同時讓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艱辛,也會喚醒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當感恩之情被激活后,孩子自然會多體諒父母,認真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務,比如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比如合理安排用電腦學習,或者安排游戲時間等。
第三:多贊美孩子的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認同,當孩子做成一件小事的時候,贊美往往是最好的獎勵。
孩子進入叛逆期后,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能生搬硬造他人的經驗,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脾氣性格也都不一樣,我們只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孩子的叛逆期是十分敏感并且脆弱的,凡事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千萬不能進行暴力教育。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理性應對。
很多家長缺乏對青春期孩子身心特點的了解,平時也缺乏學習和積累相關的資料,這就導致家長們對孩子讀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針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去溝通和交流了。
第五:家長要多了解時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溝”。
很多家長總愛陷入一種經驗式的思考問題方式。
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的經歷或者觀點來管教孩子,這樣做的家長恰是忽略了時代在進步,時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如果家長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觀念,在親子溝通中必須要出現“代溝”。
當孩子感覺家長不理解自己時,慢慢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去廢話了。
比如網絡之于很多家長,由于家長不學習、不了解、不實踐,對網絡就有一種戒備之心,這恰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無法溝通,甚至無法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合理應用網絡這種先進的工具。
第六:樹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嘮叨和指責,榜樣示范。
明智的家長,一般不會隨便開口去指責孩子的,總會先冷靜觀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后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后再運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溝通。
同時家長還要充分重視一點: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樣示范!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眼睛是雪亮的,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說話。
如果家長們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點功夫,通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通過勤奮培養自身好習慣,面對孩子時,正應了:桃李無言,下自成溪。孩子對父母自是多了幾分敬重,自然也就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而做事了。
第七:家長要對孩子個性化的行為特點,正確引導。
很多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處處體現著個性化行為,而我們很多家長總是看不慣孩子的個性化行為特點,動不動就指責和批評孩子,甚至強迫孩子去改正。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
比如孩子想弄一個很奇怪的發型,穿一件很另類的衣服,面對孩子的個性化特點,家長首先就要從校規校紀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不是爸爸和媽媽不允許你這樣做,而是學校有規定,我們必須要遵守學校的規定,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合格的好學生。
比如孩子在家里想打破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時家長就必須要考慮到運用家庭規則來約束孩子了,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家庭規則不是針對他個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第八: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雖然時間跨度從12歲一直到18歲左右,但是這只是一個特定的人生成長階段,有很多問題在孩子度過“第三反抗期”后,隨著步入大學和走向社會,通過自身認知能力的發展,在社會這所大學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響下,會逐步糾正身上曾經擁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和做法。
如此說來,家長無需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為習慣而苦惱。不過,對孩子進行長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對遵紀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堅決不能大意,這關系到孩子成長道路方向的問題。
看完今天的文章,您是否對孩子的叛逆有了新的認知,又對處理孩子的叛逆問題得心應手了呢?
- 上一篇: 家長是你的職業,你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 下一篇: 孩子有沒有被慣壞?看他有沒有這4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