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孩子的作業看日本教育
林忠泉先生曾在鳳凰博報里寫了一篇文章,叫《大學排名與國家軟實力———中國的教育缺什么?》
文中提到:“亞洲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國家是日本,多達15位,而亞洲人口最多的中國則幾乎數不出來。究竟中國缺乏什么?”
這篇文章給我感觸很深。我在日本生活多年,也養育了一個孩子。我感受到:作為同處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對于后代的教育都是極為重視的。但與國內學校比較重視分數和升學率相比,日本的學校則更著重于孩子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從日本學校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中,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證。
日本孩子的暑假作業中,除了一般性的語文數學練習題之外,還有一份需要孩子們花功夫和時間的作業,叫“自由研究”。所謂“自由研究”,就是孩子們要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去了解、發現、觀察、調查、實踐,然后將觀察以及實踐的結果整理起來,配上說明文字,開學時提交給老師,并在班上宣讀。可以說“自由研究”完全是一份兒童版的“學習研究報告”。
孩子們研究的內容各式各樣:有昆蟲的,有植物的,有貝殼類,有各種各樣的海魚;還有研究云的形狀,風向,溫度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我家二年級小學生,今年就做了兩項“自由研究”。一項是關于道路下水道蓋的“研究”,另一項“研究”則是她超級感興趣的恐龍。
對恐龍感興趣倒可以理解,因為漫畫世界里充滿著恐龍的傳說。但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怎么會選擇下水道蓋作一番“研究”呢?原來,上課時老師曾給孩子們介紹過下水道蓋子的有趣的設計圖案,那些介紹引發了孩子濃厚的興趣。
其實,孩子的“研究方法”直接而簡單:首先,先尋找一條街道,發現該道上的下水道蓋有趣的地方;然后再去另一條街道,再觀察該路上的下水道蓋,并進行比較。分析后的結果就寫成一份“研究報告”。
我的孩子將家里到超市5分鐘的步行路程所遇到的下水道蓋全部數一遍,一共21個下水道蓋,她發現這21個下水道蓋都“長”著一張“太陽的臉”;接下來,又去了另一條比較舊的住宅街道,發現那條街的下水道蓋基本都是單調重復的花紋型,缺少設計。
為什么同樣是下水道蓋,會有不同的圖案,那些圖案又說明什么呢?孩子寫下了以上問題,于是走進圖書館,并通過網絡,尋找資料。她寫下了以下文字:
1、從家到超市的這段路,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因為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了世界博覽會,“太陽之塔”是這個博覽會的標志,所以這以后出現的下水道蓋子,都長著一張“太陽的臉”。
2、舊街道的下水道蓋之所以單調是因為很早以前就沒有對下水道蓋進行設計,因為過去日本也很窮。下水道蓋的設計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那時是日本最富裕的時代,人們講究住漂亮的房子,穿漂亮的衣服,甚至連下水道蓋也跟著漂亮起來了。
雖然孩子對下水道蓋的觀察只很簡單地談到了兩點,但從這小小的兩點中,卻延伸出她的求知興趣:世界博覽會幾年舉辦一次?世博會上都有些什么內容?這種漣漪式的延伸學習法,一旦被孩子真正掌握,將受益一輩子。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道理在日本的兒童教育中不斷實踐著。在日本,不論是父母抑或是學校,都十分注意培養一個“觀察和思考型的孩子”。他們喜歡通過觀察生活和參與游戲,引導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獨立學習法。日本兒童教育學家將孩子0-10歲的這段時間,稱為“加速時間段”,并告誡父母們在孩子的“加速時間段”內,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注意在生活和游戲中寓教于樂,真正培養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和喜愛,為10歲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這樣,孩子們才會隨著成長在學習中展開翅膀,一鼓作氣地“加速”、“離地”、“飛行”。
- 上一篇: 把孩子教育好,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 下一篇: 真正的教養在每天的飯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