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不知道您看過近日網上一張令人揪心的照片沒有?四川成都邛崍臨濟鎮瑞林村一個7歲的小男孩哭得稀里嘩啦,手在空中揮舞著,想抓住坐在車里即將返城務工的母親,哭喊著“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春節過后,陸陸續續地,大人回到工作崗位,孩子要回到學校上學。但是對于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群體而言,卻是撕心裂肺的!他們渴望過年,因為過年就能見到爸爸媽媽,但又害怕過年,因為過完年,爸爸媽媽就又要走了。
據統計,中國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我們不能再忽視!2016年“全國兩會”在即,中國教育報及微信將聯合兩會代表委員,推出“我要上兩會.關注留守兒童”公益行動,讓留守兒童成為今年兩會熱點議題,讓全社會都來關愛留守兒童。
也許你的班上就有留守兒童,也許你的家里就有留守兒童。今年兩會,讓我們一起關注留守兒童。
這“五分之一”,我們不能忽視!
短暫的春節熱鬧過后,鄉村開始恢復冷清。很多父母開始返城,而孩子繼續留守,親情再次被撕裂。
2月16日,四川成都邛崍臨濟鎮瑞林村,7歲的小峰追著即將返城務工的母親,哭喊著“你們不能這樣對我”,喊聲撕心裂肺。
這樣一條新聞,一張照片,瞬間揪住了很多人的心。人們把小峰這樣的孩子,稱作“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對于他們而言,從偶爾打來的電話中感知,從按月寄來的匯款單中記起。甚至,因為每年見面的日子屈指可數,爸爸媽媽的長相是模糊的。而他們每年的愿望,不是爸爸媽媽帶回多少錢,而是只要你回來。
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留守兒童
像小峰這樣的孩子,你想象不到,全國有多少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數據吧!
2013年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發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中抽取的126萬人口樣本推算出:推算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也就是說,全國每5個孩子中,有1個是農村留守兒童。
重慶市巫溪縣下堡鎮9歲的小梁上小學三年級,她一般早晨6點從家出發,下午3點才放學回家,在此期間,不吃任何東西。下課回家,她要自己做飯,還要打一背簍豬草,這是她每天的必修課。6100多萬留守兒童中,還有205.7萬和小梁一樣的兒童單獨居住。他們除了上學,還要照顧自己,做家務活。
2000年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而到了2013年研究報告推測,留守兒童這個數據已經達到了6100多萬,這個規模還在逐漸擴大。
監護人履責不到位,讓他們受到傷害
去年6月10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服農藥自殺,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件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12年11月16日同樣發生在畢節的5名男童因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的悲劇。這5名兒童中,其中4人為留守兒童。
這樣的新聞,每每都觸動人心。但是一時輿論關注過后,又消失殆盡。因為我們常常把這當成偶然事件,但是像這樣偶然事件的發生,背后存在著一個必然因素。
據中國青年報《農村留守兒童面臨成長危機:意外傷害凸顯》輿情分析,在10年間239起事件中,留守兒童非正常傷害共83起,占總數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留守兒童遭受性侵害輿情事件62起,遭受他人蓄意傷害及殺戮21起。
2014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狀況調查顯示,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源于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沒有父愛母愛,如何會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層面是留守兒童問題調查研究的一個側重。
由于長期留守,與父母見面少、聯系少,留守兒童易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給學習、生活、交往和安全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年)》數據推算,一年都沒有與父母聯系的留守兒童有262萬,一年與父母只聯系1-2兩次的有622萬人。一年能見父母1-2次的1794萬,另外還有921萬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
就拿過年舉例子。看到小峰和母親過完年離別的那一幕,不難想到6千多萬的留守兒童從“大喜”到“大悲”,從父母的歸來到離去,短短數日,他們要經歷巨大心理落差。而這種心理落差需要進行疏導“補位”,但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能照顧他們生活,卻很難慰藉他們的心理。
而父母常年累月在生活中、學習上的缺位,留守兒童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例如,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感情脆弱,性格內向,甚至有些走向極端致使犯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有過相關統計,截至當年,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不是不想帶孩子進城,只是帶不來
河南省西華縣葉埠口鄉村民高學和妻子已經連續多年外出打工。他最大的煩心事就是一雙兒女。10歲的兒子和8歲的女兒都正在上小學,夫妻二人留在家里陪他們的時間少之又少,平時都是由爺爺奶奶負責照顧。隨著兒女漸漸長大,高學發現他們身上缺乏教養的表現也越來越多。
“現在入學的困難不大,但是小孩還是和大城市的學生玩不到一塊去,畢竟各種差距還是很明顯,他自己心情不好,我們看著也難受。”高學說。
據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94.73萬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75.42萬人。
很多人認為,從源頭上逐步減少留守兒童,其中一種方法是進城務工人員把孩子帶在身邊。
但是,即使農村孩子隨父母進城,求學上還是面臨不少問題。江蘇省如東縣九總小學教師陳鐵也表示,當前隨遷子女就讀還存在以下問題:轉學有門檻,城市學校的教育資源有限,只有少部分符合條件的才能進行轉入。另外,還有全國各地教材不統一、家長接送孩子難、孩子升學受限制等等問題。
城市家庭孩子“精神留守”,誰在“缺席”他們的成長?
除了我們日益聚焦的農村留守兒童外,城市中也逐漸出現了“隱性留守兒童”。如父母過度加班很少陪伴孩子,為了掙錢過早送孩子寄宿,或者是陪伴孩子時人在心不在。不少城市兒童,看似有多達六位至親長輩的貼身照顧,物質上未必匱乏,精神上卻可能孤寂無依。
江蘇省靖江市城北小學的張桂琪老師和鞠鋒老師介紹,他們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孩子父母雖常年生活在孩子身邊,卻從不介入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去。通過了解發現,在父母他們腦海中根本沒有自己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意識,生孩子對于他們來說更像是完成任務。這一類自己還沒長大的“寶寶式”父母對待孩子,更多的是覺得“孩子是累贅,妨礙了我玩樂”。
一項針對我國超過1000個家庭的學前教育現狀進行的長達5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失陪”現象相當嚴重,其中存在三個突出問題,即“托付式教育”“隱性失陪”和“父親在教育中的缺失”。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趙忠心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到一個故事:有個親戚曾因為忙于事業不能親自帶孩子,就把女兒寄托在他家,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有一天,女孩突然氣呼呼地說:“小時候,他們就送我在幼兒園全托,一個星期接一次;現在我上小學了,又把我全托在你們家,還是一個星期接一次。哼,等他們老了,我也把他們送敬老院,也一星期接一次!”
趙教授用這個真實的故事,提醒今天那些為了事業、為了自己的清閑、為了明天損失今天的父母,再不給孩子有質量的、有心的、有真正的情感投入的陪伴,將來你們老了,孩子也會用你們對付孩子的方法來對付你們的。
2016,我為留守兒童“上兩會”
20多年來,我們看見,城市發展在蒸蒸日上,高樓大廈在拔地而起。然而,我們看不見,蝸居在城市某個角落中的外來打工者,更看不見,那群遠在農村、等著爸爸媽媽過年回家和將來有一天能接走他們的孩子。
與城市的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的,不僅是漂亮的衣服玩偶,酷炫的汽車玩具,或者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優良的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普通家庭里父母最平常的陪伴。
過去,也許你不曾見過他們等待的眼神,不曾聽過他們在想念父母時的哭泣聲。但是今天,我們不能再無視他們的存在。因為,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因為,明天你我他中的孩子也許就是下一個留守兒童。
- 上一篇: 開學了,請嚴肅地告訴孩子:學習肯定是辛苦的
- 下一篇: 飯桌上的中國孩子、美國孩子和韓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