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上課聽懂了,考試做不對?
一、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出錯了?
這樣的一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多出現在理科學習上。特別是數理化學科。為什么平時能聽懂也會做,但是一上考場就慫了呢?這是因為:
1、上課聽懂了——從已知的結果推導出整個思路,比憑空產生思路容易。
“聽懂了”容易,因為老師講的是普通話,甚至是學生生源地的方言,聽眾易懂,再加上老師們大都會采用“通俗易懂、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等等的教學藝術,聽懂不是難事,因此學生和老師首先都要確信一點——沒有聽不懂的學生。
聽懂而不會是缺乏思考和動手能力,是思維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維上的欠缺指的是對問題思考的主動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雖然一聽就懂,但是光聽而不改變被動灌輸的特性,是不會進步的。
2、下課會做了——充其量反映出聽眾的模仿能力合格。
課下會做了,其實是受眾自身的短期記憶與天生的模仿能力所決定的,只要聽懂了,就能模仿老師的典例進行自我練習,也會從中體會到某種成就。
3、考場出錯了——考試不會只是卡在某個步驟,由于考場環境,容易鉆牛角尖 。
其實很多人發現,題目其實都見過,知識點都會,題不會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驟。只要這一步驟通順了,后面都會做,這也是大家聽得懂但是不會做的原因。考試時由于時間有限,大家做題時容易只朝一個方向去思考,鉆了牛角,導致不會做。
【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其實并不難,就是要主動思考,積極動手,改變觀念 。
解決問題的方向是什么,還有要學會逆向推導的思維:要想獲得什么結論,前提條件是什么。要想解決聽懂不會做的問題,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決這些“原因”,我們應該要始終本著從題目出發,思考題目的問題和條件,而不是憑空套用題目。
二、怎樣解決考場上不會做,而一出考場就明白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些人處于緊張狀態時,大腦控制興奮與抑制的神經系統失調,使大腦原有信息的輸出產生障礙,思維和記憶都受到影響。
存在這類現象的考生大概有兩類:
(一)強科弱化現象:強科爭強心理,強科怕輸心理、強科求勝心理、強科驕傲心理等等在作怪,是考試一大忌諱。
存在這樣的心理,強科不僅沒強,反而出現弱化現象,這已是相當一批考生留給我們的教訓了。研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大多都是心理素質不穩定而導致的,當然也有偶然身體疾病、親屬變故等客觀原因。
【解決方法】
1、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把考試當做平時做練習來看待,看題目要看清,有時你做不出來是將題目的條件看差了,最重要還是放松。
2、在考試的前一天不要使勁兒的背書,越使勁兒背書,越容易有壓力,可以適當的聽聽音樂,遠眺,可以減輕壓力,只要平時認真聽講,課下多做一些習題,只要見的題多了,就會活學活用了,自然而然就不會緊張了。
(二)弱科緊張現象:談數學色變,談“xx學科”色變。
這是歷屆考生中都大量存在的心理陰影,時間久了、次數頻了,學生都麻木了,不愿學習某科,放棄攻克該學科,把時間轉移到自己喜歡的學科,甚至有的學生還有“自知我笨”、我沒有學習好數學的天賦等等的念頭。
【解決方法】
1、平時做題量的問題,數學注重方法和邏輯思維;
2、做小題的時候注意題干,一般不會讓你花很多時間讓你去計算,小題講究:準確、快速、舉一反三;
3、調整自己的 心態, 調整自己 的 作息安排;
4、不會的一定要問問老師,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5、學會舍得,“舍”而后“得”,對自己確實沒有把握的問題可以大膽放棄,舍此一題得其時間,攻占高地,也會勝利。
- 上一篇: 普通父母與卓越父母說話的巨大區別
- 下一篇: 孩子的對抗:是因為他不想成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