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愛心
最近,常常有聞一些校園在舉行這種為父母洗腳、下跪的活動,每次這樣的活動后,父母和孩子都會相擁而泣,表面上看這樣的活動取得了感人的效果,但事后,孩子的變化會有多大,或者效果能持續多久,有待觀察。
正如北京師范大學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所說,學校的這種孝道教育不是教育,是教孩子作秀。孝心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有孝心的孩子應該是心中有父母,隨時隨地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做父母不需要的事。
我們不能否認活動中孩子感動地落淚,是他們對父母的感恩和真情流露,這些活動可能真的觸動了孩子內心的情感,也恰恰說明了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顆感恩的種子。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感受不到孩子如此美好的一面,他們所表現出的往往是讓父母頭疼和無可奈何的叛逆。
出現這樣的問題,關鍵還在于父母教育方式中存在錯誤的一面。現在很多父母對于孩子是一種溺愛的狀態,整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讓孩子覺得父母和家人為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對自己的享受也心安理得,這樣的生活很難讓孩子學會感恩。另一部分父母對孩子則是一種嚴厲管制的方式,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只以父母的主觀意愿要求孩子,這樣的孩子又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溫情和愛護,他們對父母畏懼大于尊敬,自然難以流露出愛意。
這兩種父母所犯的共同錯誤就是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教育。生活中對孩子采用專制教育的父母缺乏對孩子的尊重,當他們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和期望強加給孩子時,忽視了孩子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選擇的權利。而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也沒有做到尊重孩子,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更多獨立做事機會的,父母對孩子大包大攬,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變相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沒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正如教育家所說,教育不是工業,不能用太多流程化生硬機械的方式教育孩子。教育更像是農業,需要尊重孩子的特點和成長規律,滿足其成長的多樣化。所以,父母平時不能用孩子某一次優秀表現就對孩子過高要求,也不能期望孩子通過一兩次大活動就能得到根本的改變。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貫穿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應該是平時多讓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擇個蔥、摘個菜、倒個垃圾等等。長此以往,孩子才能做到心中有父母,眼里有活兒,隨時隨地分擔父母的辛勞,減輕父母的負擔,那是真正的愛。
- 上一篇: 青春期“親子對抗” 父母如何應對?
- 下一篇: 開學啦! 幫孩子"收心"的四個小妙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