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的好壞,其實跟智商關系并不大
當家長們議論誰誰家孩子學習好時,往往都會說那孩子聰明。而成績差的孩子,往往都被說成笨。有的家長甚至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笨。聰明和笨,說的就是智商了。現在有句流行語,叫“智商是硬傷”。但孩子成績差,就是智商有問題嗎?學霸之所以成績好,與智商有多大關系呢?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小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為0.6~0.7;中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降為0.5。
也就是說,在小學,孩子成績拔尖可能是靠智商,而初中、高中的學霸之所以霸,如果硬要說與智商有關的話,也僅僅只有半毛錢的關系。那么剩下的9毛半,都與什么有關呢?
一、從孩子自身角度來說,影響成績的因素主要有: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努力程度及考試時的心理因素。
1.學習態度:3毛
“態度決定一切。”學習態度就是孩子對學習是喜歡還是厭惡,是接受還是排斥。實驗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學霸往往都以學習為樂,積極自覺,他們知道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課上認真聽講,課后主動學習。而那些態度消極、不愛學的孩子,往往把學習當做一種強迫性的苦差事,帶著逆反心理去應付,老師、家長逼著才去學,導致成績差。
要成為學霸,首先應端正學習態度。態度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只要愿意改變,成績再差的孩子也有機會變學霸。
2.學習方法:3毛
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技術性因素,與學習態度同等重要。差生之所以差,很多時候就差在學習方法上。學霸的聰明不是指智商,而是方法。他們找對了方法,善于歸納總結,知道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有整理錯題的好習慣,懂得勞逸結合。這些方法使學習變得輕松、高效,所以他們面對任何學科、任何難題都能輕車駕熟、無往不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為學霸,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是關鍵。
3.努力程度:2毛
如果說態度和方法之于成績都是3毛錢的關系,那么努力程度只有2毛。但并不是說不需要努力。有的學霸表示自己并沒有下多大功夫,可考試仍然高分。他們真沒有努力嗎?只是他們的努力已成為自己習以為常的慣例罷了。
做任何事,付出才會有回報,學習更是如此。要成為學霸,刻苦鉆研、反復訓練、勤奮努力、持之以恒,必不可少。
4.心理因素:1毛半
學霸都是在考試之后因驚人的高分而顯山見水。在當前教育環境下,成績好與差,分數說了算。但有的孩子就是平時學得好,一到考試就掉鏈子,看錯題、算錯數,出現各種不該犯的錯誤。
考試中緊張恐懼、馬虎大意,都是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心理素質弱的孩子,考試容易發揮失常,尤其是在中考、高考這種重要考試中,更易受到影響。所以,為應對考試,一定要把應考心態鍛煉好,不能因為1毛半的差距,而影響最終的成績。
結論就是:
學霸=半毛智商+3毛學習態度+3毛學習方法+2毛努力+1毛半心理素質
可見,好的學習方法能夠令學生們事半功倍!
二、請至今仍然認為學習成績差跟智商有關的爸媽們,好好看看以下問題~
成績差是因為智商低?
“你真笨!”
很多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將原因歸結為智力欠佳,又是補腦,又是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其實,絕大多數成績不好的孩子跟智力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作為家長還是應該把功夫用在正確的方向上吧!
智商在各階段的作用
同樣的智商,為什么學習成績不一樣呢?
我們來看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可以預測的。
小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達到0.6~0.7,小學的尖子生是靠智商優先的;到中學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達到0.5;而到大學,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只有0.4~0.5。
硬件相同,軟件問題
一些天賦不太好的孩子為什么能成功呢?
下面我們來拆解分析。孩子開學了,有七個東西是相同的。
1.相同的老師
2.相同的教材
3.相同的智商
4.相同的作業
5.相同的課堂
6.相同的試卷
7.相同的學校
經過3個月后,開始出現差距;3年后,差距就是一個鴻溝。其實這個里面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問題。
所以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的孩子教學的硬件很強大的時候,他們的軟件是不是出問題了?
三、
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習的根本
1.不同家庭教育產生不同的學習習慣
成功的家庭教育無非是兩種:
一種是"成人"教育,不需要家長有多高的學歷,不需要家長有多深的背景,只是對內家庭和諧、對外恭敬有禮,孩子一身充滿了正能量,在極其寬松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們將學習變成一種行為,如吃飯、穿衣般,并且從這種行為中找到樂趣。
一種是"成學"教育,家長用數據分析,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家長要對教育有較深的理解。在極其嚴謹的環境之下,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
"成人"教育將學習與快樂掛鉤,"成學"教育把學習與辛苦掛鉤。而實際上,當學生將學習與辛苦掛鉤的時候,需要家長的指導水平要高很多。否則孩子很難成學;而學生將學習與快樂掛鉤的時候,家長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足夠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放養。
所以先問問自己對學習的看法是一件苦差事,還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是前者,那么即便現在成績很好,這種情況是不持久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便成績很差,也會走上良性循環之路。
2.不同學習習慣產生不同的學習方法
我們身邊都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明明小學成績很好,初中就不行了,或者明明初中成績很好,高中就很差,亦或者明明高中成績很好,到了大學就淹沒在平凡之中,不再拔尖了。其實這就是學習習慣在與學習節奏的契合中,產生方法的差異。
小學——知識點少,孩子只要認真就能學好。
初中——科目多,知識點少,第一發育階段,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時孩子認真的習慣并不一定有好的成績,還需要學會做好學習流程。
高中——科目多,知識點多了,第二發育階段,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此時孩子有一個好流程和認真的學習是不行的,還需要開動自己不成熟的理性思維,去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體系化。
大學——科目少,知識點更深了,此時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除了認真、有條不紊、善于總結,還需要大量的廣聞博見,從而形成自己的創新思維。
所以學習可以說是一招鮮,吃遍天,但是不同的學習階段對于“鮮”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當心“鮮”不變,變成了“餿”。
3.不同學習方法產生不同的知識基礎
大部分學生都或多或少有偏科現象,偏科的問題就是因為不同的學習方法產生不同的知識基礎。
現在很多人都說女孩子適合學文科,而男孩子更多的偏向于理科。就如同面對一個心愛的東西壞了,理科思維最先關注的是為什么會壞,是什么原因;而文科思維最先關注的是好可惜、難過。其實兩種思維無好壞之分,只不過這也詮釋了,不用思維下的學習方法所產生的知識關注點不一樣,也就會導致基礎不一。
所以要想不偏科,自己就要做到有一個完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是靠自己聽進去,汲取出,完善好的。
4.不同基礎知識決定不同的學習成績
這一點毋庸置疑,基礎是大頭,掌握了基礎,其實就捏住了成績的把柄,剩下的無非是在優秀與更優秀之間選擇,而不會在學霸與學渣之間徘徊。
- 上一篇: 一張作息表 ,幫助7歲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壞毛病
- 下一篇: 孩子害羞磨蹭脾氣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