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不需要逼孩子念書
這陣子在看著作《我送女兒進常春藤》,講的是一位只要孩子快樂就好的標準"羊媽",在孩子4歲半的時候來到新西蘭,12年的"放羊式"教育后,將女兒送進了世界頂尖學府。
她說:“我忙于工作,并沒有時間去細心了解學校課程的事,那有老師管著呢。我只做我應該做的:細心觀察女兒。”
她說:“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里面打破,是生命。千萬不要每天忙著把孩子變成任人魚肉的食物,而應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耐心‘孵化’,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
雖然還只讀了一小半,卻已忍不住想先節選些內容來和讀者分享。
①終于上小學了
第一天上學的前一個晚上,女兒很興奮。她把自己的書包背了一次又一次,把里面的文具盒開了關、關了開,然后囑咐我千萬不要忘了她的午餐和水瓶子。我怕她太興奮了睡不著,就開始想怎樣才能讓她盡快靜下來。想了想也沒什么好主意,算了,就讓女兒高興一會兒吧。看著女兒在客廳里背著書包走來走去,一副高興的模樣,我也覺得開心,瞧我的成果,女兒5歲了,真是有苗不愁長啊。
第二天一早,女兒比平常醒得早,自己很快穿好衣服,洗漱干凈,吃了早點,然后又去檢查書包里的東西,看著我已經把午餐和水瓶子放在里面了,還沒忘跟我說聲謝謝。女兒上車的時候,還注意了一下不要把書包碰著了什么的。這讓我明白,若是孩子喜歡,她就會留意這些小事。這也是我后來的觀點:
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能感覺到樂趣,那么細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基本不需要別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或面授機宜。也許在某些技巧方面可以進行一些指點,但悟性、理解力、記憶力都是和興趣、樂趣有極大的關系的。
晚上,女兒把老師給的書拿出來,開始看書。我一看,也過去湊熱鬧。書基本上都是圖,只有幾個詞和簡單的句子,女兒花了幾分鐘就讀完了。我問她:“書里說的什么呀?”女兒說:“幾個動物,還有鳥啊什么的。”我說你要不要給媽媽讀一下啊?女兒問為什么?我說:“因為媽媽喜歡聽你的聲音啊,女兒的聲音好好聽的。”女兒高興了,答應給我讀書了。
我聽著她脆生生的聲音,心里這個美啊!我對女兒說:“瞧啊,女兒都能給媽媽讀書了,讀得這么好,真能干!”女兒受到了鼓勵,立刻說我再給你讀一遍吧。我說好啊,你讀多少遍媽媽都愛聽。女兒又把書讀了一遍,然后說:“媽媽,這本書太短了,明天我問老師要一本長的書拿回來讀給你聽,好不好?”我說當然好了,你可以拿一本長的,或者兩本短的,都可以的。
從第二天起,女兒或者往家里拿一本略厚的書,或者兩本薄的書。她自己也慢慢學會選書了,選自己喜歡的書,給我讀起來就繪聲繪色的。我知道有時候她碰上不認識的單詞,她就猜,有時候就干脆跳過去,我若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話,肯定會要求孩子把每個單詞都搞得清清楚楚,但我不是,我比女兒還馬虎。我的目的很簡單,第一,女兒要開心;第二,她讀給我聽,我就不用讀給她聽了。我是大學教授出身,我明白要教一個不想學的學生有多難,而要教一個有求知欲的學生有多容易,當求知欲足夠大時,老師甚至不用教,學生自己就會學了。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是將學生扶上馬,送一程。
女兒給我讀書讀得字正腔圓。她的英語進步很快,當然比起本地長大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差距,但這絕不是問題。我知道對于學生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學習動力。
女兒的學習動力就是給我讀書,然后得到我的鼓勵。后來她也開始添油加醋了。我還跟著她學習發音呢,有一天她跟我說:“媽媽,你不要跟我學英語了。”我問為什么?她說:“我說的英語是kiddo English,是孩子說的英語,你應該學大人說的英語。”我一聽樂了。女兒考慮得真周到,難為她這個小人兒了。我于是說:“沒關系的,我喜歡跟你學英語,你的英語好聽啊。”女兒好像有點無奈似的說“那好吧”。
學校很有意思,女兒在上學前就開始期待學校;上了學,就喜歡上了學校。學校比家里有意思。我是一個比較乏味的媽媽,忙于生活中的各種事情,而女兒很早就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了。不管怎樣,學校對她來說,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也許她的快樂和不考試有關系,因為新西蘭小學低年級還沒有考試這一說,或者有考試,家長也不清楚,或者是我不清楚,因為對我來說,女兒永遠比她的考試重要。
②自己選興趣班
女兒的學校是所很大的公立小學。因為人數多,所以課后活動也有很多種,選擇可謂五花八門:有電腦課、攝影課、戲劇課、唱歌課、表演課,還有各種各樣的樂器演奏課,包括電子琴、長笛、小提琴、鋼琴;也有中文課、烹飪課、體操課等。女兒感興趣的還真不少,但有些課程的時間有沖突,所以女兒只好二選一。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鍛煉女兒做決定的好機會。因為平常總是我做決定比較多,而她這個年齡比較容易依賴。依賴不是問題,但依賴所引起的被動思考習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家長操心孩子的學習、學習成績,但對孩子日常生活中有關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選擇,卻沒能讓孩子自行作主解決。被動思考的一個很直接的后果是,當孩子遇到需要主動思維學習時可能會遇到問題,比如寫作。看到題目,腦子空空,沒有什么思路,即使學會了作文文體,也是沒什么東西可寫,因為已經習慣了被動思維模式。
女兒把所有這些課程表攤開在地毯上。
首先用筆圈起比較感興趣的課程,把它們拿出來,把剩下的放一旁;
然后把想要學的課程再做進一步篩選,前提是我不能給她任何的壓力,連提示都沒有;
第三步,開始確定時間,把有時間沖突的跳出來,把時間不沖突的都確認了;
接下來的事情,對一個6歲的孩子會有點難度,那就是她要在兩個都喜歡的課程里面挑一個來學習。
記得女兒第一次做這樣的選擇時,還有點要哭鼻子了,這個時候我就會來安慰她說:“這個課程這個學期學不了,可以下個學期再學。”她問如果下學期沒有怎么辦,我會建議去問班級老師,或者直接給管理這個課程的老師打電話,問他們下學期的時間。通常這樣的課程都是每學期都有的,這學期上不了,下個學期可以上,但重點是這個電話要怎么樣讓孩子自己打給老師。
剛開始的時候,女兒是不肯自己打電話的,她說都是大人打電話的,沒有小孩子打電話的。我說好,我就先打吧。我分析過她為何不愿自己打這個電話。后來我知道了原因,原來她是怕說錯了,被我“評論”。我之所以用了“評論”而不是“批評”,是因為我并不“批評女兒”,只是偶爾“評論”一下。因為最初的批評帶來的后果很嚴重,那就是大大地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所以我提醒自己決不再批評孩子,但有時還會做一些我認為“比較中性的評論”,看來這一招也不能用了。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從此,我不再做“話里有話”的評論。說話之前,我會先用自己的心衡量一下:倘若別人這樣說我,我會如何?若自己覺得沒問題,才會跟女兒說。
女兒顯然對自己的選擇很滿意,她每周有三個下午下課后,會留在學校做這些“活動”。這些課程都以引導興趣為主,讓孩子多參與、獲得身心的體驗,尤其是不能給到負面體驗,更不能下結論。因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孩子一旦有了負面體驗,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思想,要清楚這種負面體驗所花費的力氣,是無法估計的。
·家長推薦:親子關系好的話,孩子就能接受,反之比較難;
·學校老師推薦:孩子一般都能接受,但是比較被動。
這兩種方式的缺點,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被動。被動是一種思維習慣,我前面也講過,被動轉變為主動,需要很多來自于家長和孩子很長很長時間的努力,還不一定能見效。
從這點來講,新西蘭的教育體系是有優勢的,但我相信不是所有家長能夠明白這個內涵,因為我聽到太多亞裔移民談論新西蘭學校的不作為,不教什么東西。我覺得學校一直在教,但是教的東西很多是無形的,而太多人都太過于看重有形的東西了。
小小的書袋,是女兒小學時的一大樂趣。因為班上的書是有限的,我們還經常去社區圖書館,經常在里面一待就是半天,女兒要先看上一會兒書,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捧著一堆自己借的書回家。
那時,女兒已經辦了一個借書證,而且也學會了自己在網上查找要借的書,并且把書預定好,然后和我到指定的圖書館去取。新西蘭的規定挺有意思,孩子預定的書是不收費的,而成人預定的書,略收一點費用。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讓孩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了。不管孩子做什么、學什么,都不要讓孩子因此而受到挫折或打擊。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孩子成長的時候,理想尚未成熟,還在發展中,這時候受到挫折或打擊,孩子的本能就會驅使孩子遠離這件事或東西。有的孩子學數學,但因為學的方法不對或老師教得不得法,從而對數學產生“好難學”的感覺,這個感覺就像是一只無形的手,一只攥著孩子的脖子,每當想起數學,都會搖頭說“好難”,這種感覺才是孩子學習中最大的障礙。
女兒小的時候,經常會被問到“長大想做什么”,答案總有不同。她想過做幼兒園老師、圖書管理員、動物園員工、獸醫、小學老師、電視臺新聞節目主持人、律師等。想做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一直主動在想。”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想法“變來變去”,就認為孩子有問題了。我說若孩子不改變那就不叫孩子了。從孩子的使命來說,他是要“格天下萬物”的,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育和成長,那么隨著身體的變化,孩子看世界的視角也在變化,孩子的內心需求和外在需求都在變化,他變才是對的。如果家長能這么想,對孩子的理解就會容易很多。
“格物”的這個“格”字,說的是一個學習方法,我認為它說的是事務本身的規律,而我們對這個規律的掌握,一直在探索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學習、教育的著眼點都應該立足于“已知”,去探索“未知”。但現在的學習和教育,在理念上已經輸了一籌,考來考去的,無非是折騰孩子對“已知”的掌握程度,而對“未知”卻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我認為學習、教育的重大理念應該是:不要用“已知”擋住了通往“未知”的路。
另外一點就是,很多家長擔心如果不去及時、馬上、立刻指出、批評孩子的缺點,孩子就不大會“改”。而我卻發現,最好的“改正”是“忘記”還有這回事,而不是每每都在處于這個錯誤的邊緣提醒孩子,然后孩子再去“改正”。這樣的話,就會把很多孩子尚在學習的事情,變成孩子擔驚受怕的“井繩”,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陰影,以至于孩子不得不總是提高自己的“勇氣”,與這些“井繩”作戰 。一個可以應付,而多個“井繩”出現時,孩子就會厭煩,甚至逃避了。
記得我自己上高中那會兒,每天中午回家吃飯的時候,主要任務不是吃飯,而是按父母要求將晾曬的白菜“翻身”,這樣可以把它們晾曬得更均勻一點,做出來的酸菜更好吃點。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我卻無論如何也沒法“喜歡”上這個“工作”,當然父母都會認為這是孩子應該做的,所以也不會有特別的鼓勵,反而當孩子有點情緒的時候,可能還會對之進行責罵。就這樣,這件事情成了我每年夏末就開始焦慮的“井繩”,而且基本上年年如此。所以,我在學習時也發誓一定要考上南方的大學,這樣就再也不用翻白菜了。后來我真的如愿考到了上海,徹底告別了這根“井繩”。
按理說,學學“晾曬白菜”積酸菜,也是“格物”的一種,但是格物格出“井繩”來,則并非誰之所愿。
當我們不喜歡做,但是因為外在的壓力,又非做不可的時候,得到的結果,就是“積極尋找能夠拋棄這根‘井繩’的機會”。
- 上一篇: 課間10分鐘去哪兒了?
- 下一篇: 手機和孩子,你陪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