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孩子的“手段”嗎?
情緒發生的時候,孩子往往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孩子外出游玩的時候,出門之前孩子還表現得特別開心,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也很正常。但往往就在你覺得一帆風順的時候,孩子卻突然變臉了,哭哭鬧鬧想回家,無論你怎么勸都無濟于事。
此時此刻,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的哭,是他想達到自己目的的一個手段,喜歡從故意搗亂、想達到要求的角度看孩子,其實孩子的表現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是他當下的自然流露,你可別想得太多了。
當好
當下的情緒本身并無好壞之分
無論陷入負面情緒,抑或被正面情緒包裹,孩子們的感受都是一團混沌,高興時大喊大叫,傷心時嚎啕大哭,氣憤時揮舞手腳,興奮時根本停不下來。
此刻成人所能給予的最有力的支撐,并不是告訴他們:“你不能這樣做!”而是和他們一起討論,引導他們思考:在什么感受之中,我會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做什么能讓我安然地和自我相處。
諒解孩子的情緒,助他成長
共情是一種幫助孩子面對情緒的好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感到你很能理解他,所以愿意和你傾訴。因為遇到
“
知音
”
之后的傾訴,是最順暢的宣泄。讓孩子知道,我能和你一樣,用你的眼看到你的世界,而不是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感受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所思所想。
鼓勵孩子表達,釋放情緒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可能只是無厘頭的,只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鼓勵孩子說出情緒的緣起,是幫助孩子調整情緒的重要方法。
在講述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些哭鬧是由于具體的事情發生而引起,比如被搶了小車車,被別的小朋友推到。而有些哭鬧則是由于外在情緒上的影響,如看到花朵被采摘會難過,看到小狗會害怕,聽到巨大的聲音會恐懼,等等。
大自然——疏導情緒的良師
與室內相比,在大自然中放松,會更有助于孩子解決當下情緒。這是因為,大自然是豐富的,青山綠水,花花草草,天上飛的鳥,水里游的魚,這一切都是新鮮的。即便孩子前一刻還在哭哭啼啼,但只要他不是因為身體不適引起的哭鬧,你都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解決。
當孩子逐漸平復心情之后,你還可以利用身邊的情境來誘導孩子,比如看到蝸牛在慢慢爬時,你和孩子一起蹲下來看:
“
寶貝,蝸牛可一點也不著急哦!你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呢?
”
孩子對小動物有天生的親近感,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自覺地認識到哭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所以,不要怕孩子的當下情緒,當無論他好的、壞的情緒都能被理解、都被看見、都被討論和接納,孩子才會更積極樂觀,你與孩子才會更親密無間!
- 上一篇: 什么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 下一篇: 賞識教育中,要講究表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