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評價,善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和問題行為,對積極因素及時予以肯定和發揚,對問題行為及時予以批評和指點。特別要對那些存在學習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方法不當,不能勤奮好學,不善交流合作等問題的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跟蹤觀察,有針對性地予以重點督促,個別指導。
一、教師要更新課堂管理觀念
課堂不等同于教室,課堂管理也不等同于簡單的控制。常被誤解為教師是“中心人物”、“控制者”、“主宰者”等等,于是,教師很難忘我地走進學生的內心,同樣就很難將認知結構與情感結構的目標進行整合,這將直接導致學生厭倦上課。
認為自己是“中心人物”的教師,通常是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一講到底,哪怕學生在下面講話、打瞌睡、做閑事;認為自己是“控制者”、“主宰者”的教師,對學生當然不會置之不管,他們會采用一切他們認為必要的手段使課堂安靜,使學生“全神貫注”,然而這又使得課堂的重心嚴重位移,因為過分強調了管理,會導致課時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等結果??梢姡n堂教學中的課堂秩序與教師的管理理念休戚相關。
要搞好課堂管理,教師有待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把學生看作是你的朋友,尊重他們,善待他們,換位思考他們所需要的,所向往的,所期待的,和他們一起商討學習方法,一起探究學習內容,忘記你所謂的“身份”,真正投入到他們中去。在這樣的模式中,沒有主宰者和被主宰者,只有愉悅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易于獲得創造性的發展空間。
二、合理制定規則
學期初規則的制定,是課堂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應明確告訴學生規則的內容以及出現違規行為將會面臨的懲罰,如遲到學生只可以從后門進教室等。規則一旦建立,教師首先要嚴格遵守,不遲到、不早退,不在課堂上處理私事,上課前關掉手機等。同時監督學生是否嚴格遵守,防微杜漸,免得一些不適行為逐漸演變成主要問題。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則可能會使課堂紀律惡化,使自己處于非常被動的境地。
- 上一篇: 提高課堂管理效率的十大策略與方法(二)
- 下一篇: 公開課的意義